新生有話說丨汗與光的交響,鐵與火的盛放 |
||||
|
||||
工裝的紐扣叩響胸膛時,帶著“少小雖非投筆吏,論功還欲請長纓”的赤誠,在七月深圳的熱浪里微微發燙。作為剛走出象牙塔的新人,我揣著不安而激動的心情,學著前輩們的樣子在整裝鏡前整理著自己的安全服帽,看著鏡子中仿佛已經變成大人的自己,我就這樣帶著一半剛走出校園的生澀和一半是踏入工地的鄭重,走入了深圳15號線地鐵車間——這里沒有“杏花春雨江南”的詩意,卻藏著另一種驚心動魄的壯闊。 推開門,熱浪裹挾著金屬的氣息涌來,眼前的景象并沒有我想象中屬于車間現場的雜亂。鋼筋如戈矛森列,按標號列隊而立;工具在墻上排得齊整,仿佛弦歌不輟的陣列;地面的警示線紅得鮮明,像用朱砂勾勒的界碑。老師傅說這叫“物有其位”,我卻想起《考工記》里“審曲面勢,以飭五材,以辨民器”的古訓,原來千年前的匠人精神,早就在這方寸之間扎了根。 轟鳴聲中,一群身影在鋼筋鐵架見穿梭忙碌,恍若“千淘萬漉雖辛苦”的注腳。安全帽下,汗珠順著臉頰的溝壑流淌,在工裝前襟洇出深淺不一的痕,像水墨畫里暈開的墨點。焊花濺起時,飛焰欲橫天,轉瞬又凝成針尖大的星火,落在師傅們的鞋尖上。穿橙色工裝的師傅正俯身校準螺栓,指尖纏著磨破的膠布,聲音混在機器的轟鳴里,竟有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鄭重。他們或許不懂民生在勤,勤則不匱的古訓,卻用濕透的衣背,把“堅守”二字寫得比任何碑文都深刻。 轉過彎,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突然撞入眼簾,讓人想起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”的豁然。刀盤壓力、管片精度、隧道沉降值,這些課本里的名詞,此刻化作綠光閃爍的數字河,代替了從前“策杖窺園”般的人工巡檢。自動注漿機械臂舒展時,活像“素手把芙蓉,虛步躡太清”的靈動,勻勻實實地將漿液裹住管片接縫。老師傅笑道:“以前干這活,腰桿得彎成弓,現在有了這‘鐵伙計’,咱也能直起腰來看看天。”科技的微光,原是為勞動者撐起的一片蔭涼。 沿著作業線緩步前行,方知“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”的分量。鋼筋綁扎的間距差半分,焊接時便要多費三倍力;管片拼裝的角度偏一毫,隧道的壽命就可能折損十年。前道工序的師傅總說“給下道留個順腳”,后道工序的師傅常講“得替前道兜底”,這樸素的默契里,藏著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的智慧。原來偉大的工程從不是孤勇者的傳奇,而是無數雙手接力托舉的星河。 我不知道我何時才能成長到可以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,也不知道我能否用自己的所學為這片土地添磚加瓦,我只知道此刻的我由衷的佩服著前輩們的智慧與毅力,并暗暗下定決心就這樣一頭扎進這個行業,將建設祖國作為自己此后必生的信仰。 或許,每個水電人的成長,都是從讀懂車間里的詩意開始的:在汗水里看見“春蠶到死絲方盡”的執著,在科技中觸摸“滿眼生機轉化鈞”的力量,在工序間領悟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”的哲思。而我與這片土地的故事,才剛剛寫下序章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
|